第37章 新客户

  李向东又一次进货了。

  他在张哥那边试过了手,渠道跑得顺了,口碑也打出来了。张哥不久前打电话过来,说那批联信BP机不到两天就清了,还有客户回头问他:“你那还有没有?”

  听完这话,李向东当晚就去一口气进了十五部联信BP机,背了个包,连夜赶回县里。

  回到县里,天还没亮透,他直接去了张哥那边。

  张哥一见那一包货,眼睛顿时就亮了:“哟,真是说来就来啊?你小子这脚程快得跟送急件的似的。”

  他一边拆包验货,一边嘴里还在夸:“成色真不错,这批机子要是稳定供下来,我这边几个老摊贩的渠道全能吃得下。”

  李向东把包放稳了,笑道:“就怕你吃不下。”

  张哥抬头瞥了他一眼,嘴角一咧:“你试试,看我吃不吃得下。”

  话说得轻松,验货却一点没马虎。

  十五台机器,一台一台装电池、试信号、听蜂鸣,每一台都没问题。张哥脸上的笑意越验越明显,数钱的时候也爽快,一千一百、一千二、一千三……不到二十分钟,整笔账全结清。

  李向东手里攥着那厚厚一沓现金,心跳却没因为赚钱而加快,反而安静下来。

  换在半个月前,他听了这话肯定激动得睡不着。但现在,他只觉得肩头的压力又重了一分。

  这条线他一个人还能跑多久?要是张哥手头吃饱了、市场扩不动了呢?他不能把未来绑在一个客户上。

  绿皮火车晃晃悠悠,拉着一节节座椅掉漆的车厢从县城往南开。

  李向东靠在硬邦邦的座椅上,手边放着帆布包,里面装着刚从张哥那收回的一叠现金。生意做成了,钱也赚了,可他一点没松懈。

  现在的路子还算顺,但也就张哥一家。他知道,想走得远,光靠一个人、一个客户,不够。

  这趟车上人多,有的提着蛇皮袋,有的背着大包小包,一看就知道是做生意的。靠窗的位置坐了个三十出头的男人,皮肤黝黑,胳膊搭在窗沿上,戴着顶褪色草帽,腰上挂着个半开的塑料腰包,里头鼓鼓囊囊。

  李向东看了几眼,心里有数——也是干货的。

  那人察觉到他的目光,回头冲他笑了一下,没多话。但车开出一站后,主动搭了话头。

  “兄弟也是做生意的?”他一口川味普通话。

  “嗯,小打小闹,做点倒货。”李向东笑答。

  那人一听立马来了精神:“我也是,从我们那边出来的。内江,听过不?”

  李向东点头,“四川的?火锅辣得出名。”

  “对头!”那人笑了,搓搓手,“这不,我是去深圳那边拿点货回去卖,听人说那边BP机、电子表比我们那儿便宜得多,质量还好。”

  “你准备自己跑货回去?”

  “先试一回,钱不多,就当打听行情。”那人搓了搓裤腿,话里全是试探,“兄弟你在那边混久了?有熟的路子没?”

  李向东眯着眼,脑子飞快地转起来。

  这种人——肯跑、能卖、没渠道,就是最理想的下游客户。

  他盯着对方,语气放慢了点:“你回去,打算怎么卖?”

  “街上门市不熟,先找几个熟人铺铺货,慢慢来。”那人说得实诚。

  “我这边是长期在深圳拿货的,有现货,有门路。如果你真做得成,我可以直接给你送到你那里,你就不用跑过来了。”

  那人愣了愣,“你能送货上门?”

  “对,你不用操心怎么进货、选货,也不用挤车去跑市场。我报你一个统一价,你拿去随便怎么卖,赚多少是你的事。”

  那人沉默了一会儿,显然有些动心了。

  “你这话听着挺靠谱。”

  李向东立刻从包里抽出一张旧票据,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有需要就打这个号,说是找李向东。”

  车快进站了,对方忽然问了句:“兄弟,你真能供得上?我这边要是真铺开了,可能每周都得几十台。”

  李向东看着他,语气平静:“只要你卖得动,货我保你不断。”

  对方笑了:“行,我叫杨大军。”

  火车进站,乘务员吆喝着下车,李向东拎起包走进人群,没回宿舍,而是站在车站门口点了根烟。

  脑子里已经开始过一遍合作流程:从拿货、出货,到账期、利润点,全都过了一圈。”

  出了站,他没有立刻回宿舍,而是站在街边,点了根烟。

  “如果杨大军成了第二个客户……那后面就不是找人帮忙的问题了。”

  他低声自语,脑子里已经开始规划线路、账期、利润率,还有——下一笔货该怎么选。

  李向东站在车站门口,抽完那根烟,把烟头在墙角踩灭,肩上的帆布包已经轻了,可他的脑子却越转越快。

  这趟火车上的偶遇,像是一块石子,丢进了他原本平静的计划里,激起了新的涟漪。

  杨大军是偶然遇上的,可他这样的人,不可能只有一个。全国像杨大军这样的“进货散户”,散在各个小县城、小镇集市。以前他不懂,只顾着把货交给张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