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订单出问题?

  李向东把施工草图合上,搁到一边。刚喝了一口冷茶,还没咽下去,门就被轻轻敲了两下。

  罗燕抱着个文件夹进来,眉眼间带着几分疲色,把资料放在桌上。

  “库存账。”她开门见山,“张哥那边,三月整月都没追加一单。怀化老周说货还压着,桂林那边也下得少——算起来,光 BP 壳子这一批,已经积压四天了。”

  李向东放下茶杯,翻开表格一看,心里顿了下。

  按计划,三月应该是第二轮爆量——过年返工潮刚起,南北销售正旺。可这表上出货明细明显跳空,主线几个客户的名字后面全是空格。

  “珠三角几个摊口呢?”他问。

  “杨大军下了点,但也比年前少。”罗燕顿了顿,“总共下滑了快三成。”

  李向东站起来,走到窗边。

  院子那头的仓库门开着,一排排堆叠的 BP 机壳,白得刺眼,塑料袋上还贴着“春雷”二字。叉车刚停下,一名工人正用肩膀顶着一箱往内库抬。

  “年前张哥还说要扩单。”他低声道,“现在就这么断了,不像只是他的问题。”

  “是市场。”罗燕语气不轻不重,“这批货再不出,月底仓容就顶了。你要不要亲自去看看?”

  李向东没答,只是拉开抽屉,取出那本账本,手指翻得极稳。

  绿皮火车慢慢驶出站台,铁轨上的霜还没化干。

  李向东把小包放好,靠窗坐下,手里拎着一杯早上买的热豆浆,一口没喝。他不是奔着张哥一个人去的,他是要看看——到底哪里出的问题,为什么这两个月客户的节奏全乱了。

  他从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发货账,摊开在膝头。三月开头那几页格子,空得明显。

  张哥,一个月没要货。桂林的小陈两周只下了一单样品,还不到一百套。怀化的老周说话含糊,说市场慢,说还在压库存。南头市场那几个夜市老客也变得谨慎,一天三问:“能不能便宜五毛?”“别家的长一样,便宜啊。”

  但真要说,“不出货”的客户不到整体出货的三分之一。最重的东泰合同,订单还在稳稳走着,佛山那边的联盟厂子,前几天还追加了一批急单。

  问题不是出不了货,而是——前面的头车突然刹住了,后面的车厢就跟着晃。

  春雷的出货结构,已经不再靠张哥吃饭,但张哥那类“带头铺货”的人一变,市场风声就变。

  李向东翻到最后一页,拿出钢笔,在空白处写下几行字:

  · 大客户会变;

  · 跟风的会慌;

  · 真正不会乱的——是自己掌控的终端。

  窗外,车轮碾过的铁轨在晨雾里拉出一道道水汽。他靠在椅背上,闭眼不语。

  不是焦虑,而是预感。

  这趟,他不打算空手而回。

  下午两点,阳光正足,电子配件批发街上人来人往。

  李向东提着包拐进那条熟悉的巷子,一眼就看到了张哥的铺面。门头还是那块旧蓝漆牌子,上面“鸿达通讯配件”几个字被岁月刮掉了半边。卷帘门半开,一名年轻小伙坐在前台擦耳机壳子,看起来是新来的。

  “你找谁?”

  “张哥。”李向东答得不紧不慢。

  小伙回头喊了一声,后头的张哥抬起头来,愣了一下,站起身走了出来:“哟,向东来了啊。”

  声音里没什么热情,也不生疏,就是那种“做了多年买卖”的老熟人音调,油得发滑。

  两人进了铺子里间,坐下。张哥手上还抓着一张出货单,眼神却有点躲闪。

  “最近这边忙不?”李向东问,随口。

  “还行,”张哥笑笑,“就是这行情怪着呢。你知道嘛,现在假的多,谁都怕砸手上。”

  李向东点头,不说话。他目光扫过墙边的货架,那上头摆着一排 BP 机壳,有几款是春雷的老模具,还有几款模模糊糊、像是山寨仿的,没有标,也没有包装。

  “你这几批是哪进的?”

  张哥笑了笑,低头翻单子:“小货。珠三角那边来的人多,样子差不多,客户不挑就先上着。”

  李向东没接话,指头轻轻敲着桌面。

  沉默片刻,他开口道:“年前你说要扩点配套线,三月干脆断了单,我不是追问……就想问一句,是我们的问题,还是市场?”

  张哥叹了口气,声音压低几分:“说真话,你们的货没毛病。但现在市场不光看货——看得是谁先压价,我们也是混口饭吃。”

  他又补一句:“客户说,都一样的东西,贴不贴‘春雷’,他们分不清。”

  李向东没笑,也没气。他只是把手里的茶杯转了半圈,然后缓缓站起身。

  “行,我知道了。”他说。

  张哥送他到门口,笑得勉强:“有新款,还是发我一份图,我这边也不关门。”

  李向东没回头,只朝那排货架扫了一眼。

  全是一样的壳子,只有标签不一样。

  夜幕下的批发市场反而更热闹了。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