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区域扩张

  李向东坐在面包车副驾,车窗外是佛山南海的一片灰扑扑旧楼,楼顶密密麻麻的铁皮房延伸到街角,一眼望不到头。王哥开着车,嘴里嘀咕:“这片是老国企家属院改出来的,房龄三十年起跳,楼道连消防都不达标。”

  车一停下,李向东直接下车,顺着一个断裂的水泥台阶走进小区。他蹲下摸了摸一块碎裂的地砖,眼神没离开那些年久失修的楼体:“这地方,一旦出事,媒体爆出来,那可是民生炸点。”

  同行的罗燕边翻资料边跟上:“去年住建部批了一批试点项目,这片就在内。但因为利润薄、流动性差,招了三轮都没人投标。”

  “佛山都这样?”李向东问。

  “东莞石排那边也类似。”罗燕说,“尤其是非核心区的老旧片区,开发商都嫌折腾。”

  王哥摇头道:“你看这边电缆乱拉、水压不足,还是村改模式,谁来都头大。”

  李向东却笑了:“别人怕,我们就能干。越是没人愿意做的,越说明留着机会。”

  他转过身来,望着那栋七层砖楼的锈铁栏杆,语气不轻不重:“春雷不是来抢热菜的,是来填冷板凳的。”

  那一刻,市场空窗期,就成了春雷的切口。

  会议桌上摊开的不是地图,而是一份合作意向书。落款处写着“佛山市南海区城乡更新中心”,正对着李向东。

  “我们不拿地,我们带队。”他说这话时语气平稳,却让对面的官员停下了签字的手。

  “什么意思?”副主任疑惑。

  罗燕适时插话:“春雷不做传统开发商,不囤地、不拿指标。我们做的是组织力和施工运营,把你们头疼的老旧小区改造,一包到底。”

  李向东接话:“你们有地,我们有人、有经验、有交付能力。你们要结果,我们给方案和速度。资金压力我们控制,资产风险我们不过账——这才叫合作共赢。”

  在场的人沉默了几秒,随后轻轻点头。

  “你们是我们见过最愿意往前走的民营公司。”一位住建科长感慨,“说实话,现在国企干得慢,民企又怕出事,你们这路子……正好卡在我们需要的节奏上。”

  罗燕翻出另外一份资料:“东莞石排那边也反馈了积极信号,他们甚至提出‘优先打包给干得快的队伍’。我们有望成为‘落地速度考核’的对标单位。”

  一纸不拿地的协议,却打开了两座城市的政策大门。李向东合上文件,心里已有了下一步的打算。

  十月初,东莞石排镇,第一铲土落地,彩旗迎风而动。春雷置业在异地的首个保障房项目正式开工。

  同一天,佛山南海,市住建局公告更新:春雷被列为“老旧小区焕新计划”牵头单位,将主导南城片区两个危改项目的整合推进。

  李向东站在东莞工地临时会议棚下,风吹起他的袖口,他一句话定调:“我们不是试水,是复制。”

  “别人以为我们是来碰运气的,其实我们是带着模型来的。”他看着新搭起的钢构骨架,“深圳试过了,轮到东莞和佛山。”

  在现场的媒体记者拍下照片,报道标题是《一家来自外地的开发商,以两个月速度完成整合,刷新项目备案纪录》。网络上也出现了评论:“春雷是走得快,但不是跑得乱。”

  施工队长王哥私下和李向东嘀咕:“真没想到,外地能这么快开起来。”

  “快是一回事,”罗燕走近,低声提醒道,“稳住回款才是底牌。”

  李向东点头,目光转向不远处围挡内的临建区。“佛山那边的回款节奏也盯着,别让人家说我们只有速度没有兑现。”

  春雷的“南下二线”行动,并未像传统企业那样高调营销,而是通过低调快速的落地施工,实打实在地方建立起第一层信任。这不是一场勇敢的试水,而是一场以标准化模块为核心的“区域复制”实验——且初战告捷。

  刚在佛山立住脚,春雷就感受到了一股隐隐的排斥。

  “他们是空降的,政府带节奏;哪来什么本事,就是来抢活的。”某佛山地产协会小范围饭局上,有人冷笑放话。

  本地小开发商联合几个材料商,暗中抵制春雷东区项目,甚至在施工物资上“卡货”、“提价”。工地上,材料延误、设备调试推迟,一度影响进度。

  罗燕接连几天奔走在工地和对方办公室之间,表情平静、语调温和,但言语寸寸到位。她不激化矛盾,只问一句:“你们要市场,我们要落地,要不咱们一块赚?”

  王哥在一旁感慨:“以前我们是外人,现在是对手了。”

  李向东望着图纸轻声道:“那就做个能让人服气的对手。咱们能拼命,但也要讲规矩。”

  他提出一个让人措手不及的策略——开放联合分包机制,春雷主动邀请本地班组、本地材料商按透明议价参与部分施工环节。表面看让利,实则换取在地关系网的“软着陆”。

  几周后,第一个主动配合的本地材料商出现在东区项目会议室,随后更多人跟进。质疑的声音没消失,但态度开始转变——至少没人再当面说“滚回深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春雷在佛山的脚步,踩得没那么响,但逐渐稳了。不是靠得罪谁,而是用体系与诚意,挤出了一席生路。

  不是盖了房子就算赢。李向东更清楚,只有人留下,钱才会流动,城市才有生命。

  在春雷东莞项目推进中,罗燕提交了一份新的建议:“如果我们只卖保障房,客户是刚需;但如果配上便利店、小工坊、育儿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