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铁门重开日

  1994年12月5日清晨五点四十,天空刚泛起一抹鱼肚白,寒露未散,厂区四周还挂着薄雾。八厂正门前,一道锈迹斑斑的大铁锁横在门环之上,铁链早被时间啃蚀得斑驳不堪。

  “咔哒——”

  王哥弯腰,用老虎钳断开了锁链,声音在清晨格外清脆。

  铁门随着推力缓缓开启,沉重的金属摩擦声在寂静中回荡,如同沉睡之地被人惊醒。

  李向东站定门口,身后依次是罗燕、林青青、王哥、二胖和设备主管老方。他们都穿着统一灰蓝色工装,尽管款式简朴,却比旧厂职工服整洁许多。

  他平静却坚定地说道:“今天是我们第一次,以春雷的名义,打开这扇门。”

  众人目光望向那块刚刚换上的新标识牌——“春雷电子·第七制造分部”,字体红底白边,刚刷上的漆还带着点点油光,与铁门上的锈斑形成鲜明对照。

  晨光穿过门框,斜照在厂区大道上,映出地面油渍和枯叶。那些被时间留下的痕迹此刻像是旧时代最后的注脚,也像是被照亮的新征途的起点。

  远处传来一声鸟鸣。六人迈步而入,脚步声在空旷的厂区回响,开启了春雷接管八厂的第一日。

  清晨六点刚过,六人小队步入八厂主办公楼门厅。地砖泛黄,墙角还留着旧标语的残胶,但空气中已有淡淡尘埃被打扫后的味道。

  罗燕掀开公文包,从硬纸夹中抽出两张红头公告纸;林青青已经搬来梯凳,熟练地攀上去,把两张公告小心展平,用图钉一一固定在原来的公告栏上。

  一张标题赫然写着:《临时安置通告》

  另一张则是:《新合同说明》。

  字句分明:

  · 《临时安置通告》:即日起,原八厂职工可先行返岗,按照岗位等级发放80%过渡工资。

  · 《新合同说明》:春雷电子将在两周内完成劳动合同谈判签署,条款内容将依照新制度重新设定,所有员工可自愿决定是否签约。

  李向东站在公告旁,平静说道:“人先回来,心再稳下来。合同不是抢着签的,是让你们选着签的。”

  几名提前赶来探消息的老工人站在门边,其中一位负责门岗的老保安,穿着泛白的制服,盯着公告看了好一会儿,小声嘀咕:“这还是头一回听说,先给钱再签字的……”

  李听见了,走过来淡淡回应:“我们没准备耍你们,也没法等太久。三个月复产,就看你们信不信,愿不愿。”

  罗燕抬头看天:“要下雪了。”

  林青青看向人群,眼神沉稳:“但春雷不会冷场。”

  公告栏边,人渐渐聚集。寒意虽重,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却从那两张红纸上缓缓传开。

  上午七点,八厂大门外的街口渐渐热闹起来。寒风中,不少穿着旧工服的中年人结伴而来,有的手揣衣兜,有的抱臂站在人行道边张望——他们都是曾在厂里干过十几年的老工人,今天一早听说“春雷正式接管”,便赶来看看究竟。

  门岗旁支起一张折叠桌,上面摆着返岗登记表、一摞空白意愿书,还有一台老式印章机。李向东穿着夹克,亲自坐在桌后,提笔逐个询问姓名与工号。

  “张建中,维修车间二组的。”

  “好,张建中——老工号2689,我记下了。”

  一位头发花白的维修工犹犹豫豫地凑过来,低声问:“李厂长,你们……真能发工资?不是说先考察、试用啥的?”

  李向东没笑,只从文件袋里抽出一沓现金点了几张,摊在桌上:“这个月80%,今天就先发一笔,按老工龄算等级,先算给你看。你要愿意领,就填这个。”

  维修工愣住了,接过笔,又抬头盯了他一眼,像是试图看穿这年轻人的底气。但最终还是低头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一旁,林青青手里拿着“返岗意愿表”,依次递给每一位犹豫不决的人:“不急着签,先看看条款,我们不逼人。”

  罗燕也在门侧,分发临时工服和食堂饭卡:“返岗先安排食堂,今天中午就有热饭。”

  原本只是围观的一群人,开始有人上前试着填写,或拿表回家细看,气氛从观望逐步过渡到谨慎的试探,最后终于有一小撮人自发排起了登记小队。

  铁门后,厂区寂静如旧;铁门前,人心却开始缓缓复燃。

  上午九点,太阳终于穿过厚重的冬云,照在八厂食堂门口的空地上。王哥和二胖搬来一块两米高的大白板,立在厂房通道最醒目的位置。罗燕撕开一卷双面胶,小心地把一张张打印好的表格贴在板面上。

  最上方,是粗体红字写成的标题:

  “90天复产目标:1995年3月前,点亮第一台BP机主板。”

  白板下方,三阶段计划被划分得清清楚楚:

  · 第一阶段(12月5日-12月31日):完成厂区清洁与初步复岗,全面排查设备;

  · 第二阶段(1月1日-1月20日):贴片线通电测试、工艺检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第三阶段(1月21日-2月底):安排试产,逐步恢复批量投料、工序流转。

  每一栏下还空出备注区,用于记录每日完成进度与人员调配。一旁贴上了“责任人”栏,李向东、罗燕、王哥、老方的名字赫然在列。

 &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