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老工人的名单》

模具房”“机修间”的清晰轮廓。

  李站起身,盯着图谱许久,在“测试线”下贴下一张便签:“邓贵强——班长候选”;又在“培训师”下写下:“王孝林”。

  那些卡片上被汗水和岁月磨得发皱的名字,此刻被一一找回,重新写入春雷复产的蓝图之中。

  他们或许不再年轻,但一座工厂真正的脊梁,从来不是机器,而是这些“不能被遗忘的人”。

  档案归整完的第三个深夜,罗燕在会议桌边摊开那叠“红圈名单”,用铅笔在旁边写下几个小字:“焊接组一”“贴片线二”“调试班”。

  “我有个想法。”她抬起头,“我们可以试试‘包产到组’——把任务、奖金、责任都交给技术带头人,小组带小组,人管人。”

  李向东放下手里的焊接图纸,若有所思:“也就是按‘生产单元’切块,谁带产,谁分钱。”他顿了顿,“这就是真正的责任制。”

  林青青点着计算器:“但前提是财务透明,计件单价必须写清楚,不然一线最怕的事又来了——‘组长吃回扣,工人拿死薪’。”

  三人默契地沉默几秒,然后李走到白板前,写下:“试点:包产到组”。再添上一行:“12月15日前,完成第一轮试组。”

  罗燕递上人员清单:“从这46人里,挑出最稳的六个,焊接、贴片、测试、模具各来一组,先干一个月挂账看数据。”

  林青青点头:“先拿出结果,再推广到整厂。”

  那一夜,白板上的字并不起眼,但它是春雷厂制度革新的第一笔,预示着“从人找活”向“人管活”的结构性转变正悄然发生。

  傍晚时分,厂区公告栏前贴上了红头纸:《第一批复岗技术员工公示》。

  四十六个名字,密密排开。纸张在风中轻轻晃动,字迹分外清晰。下班路过的老工人们陆续围拢过来,不说话,只一个个默默地看。

  有人看见自己名字时,眼圈一热,转过头去抽了口烟:“干了快三十年,头一回,不是在下岗名单里。”

  另一位轻声笑道:“原来老骨头还有用。”

  镜头缓缓后拉,公告栏贴在厂区主楼外墙,背后是一条锈迹班驳却已扫净的长廊,新刷的水泥地泛着微光,透着一股说不出的生气。

  二楼办公室窗前,李向东负手而立,静静望着人群。

  “厂不是机器和墙砖,是这些人。”他低声自语,“撑得起一个工厂的,不是资产,是魂。”

  阳光斜照,厂区灯逐一亮起,一场复兴,从这纸名单开始,真正落了地。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