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随着永世盐票这事在淮扬激起了千重浪。
到十二月,万重浪也来了。
巡盐御史府出台食盐专卖新规:
灶户只许煎烧,归商配票,不得收积盐斤,自煎自卖,是为火伏法。
永世盐票管得是盐商,针对的是那些个在中间卡拿索要的人。
而火伏法管得的是盐场的产盐量。
全国各地盐场产盐必须经由在场大使、灶长、灶头、巡商、巡役、磨对、走校严密监控,先稽查灶户的煮盐的用具,再核定每一火伏的煎盐数额。
凡灶户名下,盘几角,做几口,每盘得盐若干,即为定额造册立案。
以此案册为据:
不许产盐缺额;
更不许产盐过限或蒙混煎盐;
如有缺额或溢出,立同灶长报场官查究;
每灶出盐时,要盐场各个环节校对印牌、循环簿、根票、联票方可出场。
配合这个新规的还有万隆帝的德政:
顾及“贫穷孤独”者,允许附近场灶地方的贫困户挑贩一定量食盐“易米度日”,十斤以下买卖不为私盐。
最后的这个德政,是王熙凤提议的。
历朝历代,所谓的官逼民反,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日日夜夜里不停往骆驼身上放的每一根稻草。
他们现在人轻言微,能做的就是让那些真的快活不下去的人,能勉强活下去,不至于逼上梁山。
十斤盐,不多不少,不妨碍远处食盐的买卖,盐场给的也是最后的边角料,卖不上价。
但一斤哪怕只能挣几文钱,一天也能有个几十文的进账,能养活一家老小。
新规跟德政一来。
盐商急了。
不过几日,扬州城内流言四起。
坊间传言,因新规,灶户产盐减少,不久将爆发盐荒。
与此同时,几家大盐号每日不到午时便挂出了当日盐货售罄的牌子。
老百姓争抢购盐,盐价一日三涨。
林如海调派巡盐御史府的衙役,查封盐号,再于扬州城内显眼处张贴大量告示,明言朝廷将开仓放盐,平抑盐价。
同时又让盐场停止出盐给所有盐商。
一时之间扬州城内风雨连城。
京城多位御史联名弹劾林如海不通政务,擅改盐法,扰乱民生。
万隆帝退了一步,传旨新规暂缓施行,又着林如海进京问询。
林如海进京之后,扬州城外三十里的盐场突发暴动。
数百灶户围攻盐课司,称被变本加厉的压榨,没活路了,是为官逼民反。
贾琏带人带兵连夜奔赴盐场镇压。
消息传回京城,万隆帝震怒。
当庭召见林如海质问。
林如海回答铿锵有力,灶户暴动,便是盐场平日欺压太甚,新规让灶户看到了希望,却又被夺走,自然愤恨,朝廷无视老百姓贫苦困窘,御史不分青红皂白污蔑良臣,新政无错!
御史跟林如海当庭就差点打了起来,还有那等试图死谏的,朝堂乱成了一团。
万隆帝当庭叱责上奏御史,指老百姓才是国家根基。下旨嘉奖林如海,并加派钦差随林如海赴扬州督办新政。
钦差不是一个人。
还带上了三千禁军。
一整个船队,浩浩荡荡的往扬州城来。
黄玉林当即找上门。
这次没有乔装打扮,而是带着拿了永世盐票的八家大盐商怒气冲冲的直接去府衙找林如海。
林如海让钦差坐镇,带着贾琏跟平安州的人抄录的各种阴私暗账,官商往来记录。
与这些人开诚布公,推心置腹,连着谈了三天。
到了十二月底。
各大盐号重新挂牌售盐,灶户暴动平息。
一切风平浪静。
一整个月被林如海使唤得淋漓尽致的贾琏,每次回到后院时,都像被蹂躏过一般,哪哪都起不来了,倒头就睡。
偶尔有空,只埋头在王熙凤肚子上听里面的动静,让王熙凤给他通头发散郁气。
腊月二十八,王熙凤张罗完府里的众人做清扫打理,回到屋里的时候,连着睡了两天的贾琏终于起身。
王熙凤赶紧让金姨娘跟一众丫头伺候贾琏洗了个药浴,张罗了一桌子贾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