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阳平关铁血屏障
sp;姜维在关楼上看得真切,魏军果然开始在关前挖掘地道。他冷笑一声,对柳隐说:"司马昭这是想学当年的郝昭,可惜,他忘了阳平关的地下结构。"
原来,诸葛亮当年修建阳平关时,早已考虑到地道攻城的可能,特意在关下埋设了许多陶瓮。只要魏军地道接近,瓮中空气震动,便能被关内士兵察觉。
"将军,地道方向在关左!"负责监听的士兵跑来报告。
姜维立刻下令:"在地道上方开凿通气孔,往下灌烟!"
士兵们很快在地道上方凿开数个孔洞,将晒干的艾草和湿柴混合点燃,浓烟顺着孔洞灌入地道。地道里的魏军工兵被烟熏得涕泪横流,纷纷弃械而逃。
一连三日,魏军攻城受挫,地道被破,士气大跌。司马昭坐在中军帐里,看着地图上阳平关的标记,眉头拧成了疙瘩。他没想到姜维如此难缠,竟能将诸葛亮的遗策运用得炉火纯青。
"都督,"一名谋士上前,低声道,"我军粮草只够支撑五日了。不如...暂且退兵?"
司马昭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退兵?我二十万大军岂能败在一个独臂老将手里?"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阳平关西侧的山脉,"传我将令,命王双率五千精兵,从西侧山道迂回,袭取关后!"
第五折 残阳如血守汉关
姜维正在关楼里查看伤兵情况,突然接到暗哨的急报:"将军,魏军五千精兵绕到关后,正向粮草库进发!"
"果然来了!"姜维眼中寒光一闪。他早就料到司马昭会出此下策,立刻对阿莱娜说:"你带羌兵去阻击,我亲自去关后布阵。"
赤兔马如离弦之箭冲出关楼,姜维独臂挥舞武侯剑,沿途召集士兵。当他赶到关后粮草库时,阿莱娜的羌兵已与魏军交上了手。王双手持六十斤重的大刀,正在阵中左冲右突,羌兵们竟难以抵挡。
"王双匹夫,可识得姜维?"姜维大吼一声,策马冲去。
王双闻声转头,见是姜维,眼中闪过一丝轻蔑:"原来是个独臂老鬼,看刀!"他挥刀劈来,刀风凌厉,带着破空之声。
姜维不闪不避,武侯剑横架胸前。"当"的一声巨响,火星四溅,王双只觉手臂发麻,大刀险些脱手。他心中一惊,没想到这个独臂老将竟有如此臂力。
两人你来我往,战在一处。姜维虽然只有一臂,但剑法精妙,武侯剑舞得水泼不进。王双空有蛮力,却处处受制,渐渐落入下风。
"杀!"姜维抓住破绽,一剑刺向王双肋下。王双急忙回刀格挡,却慢了半分,被姜维一剑刺穿铠甲。他惨叫一声,跌落马下。
魏军见主将阵亡,顿时军心大乱。姜维趁机挥军掩杀,将五千魏兵尽数歼灭。当最后一个魏兵倒下时,夕阳正从秦岭背后落下,将阳平关染成一片血色。
姜维站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独臂拄着武侯剑,大口喘着气。他的锦袍已被鲜血浸透,白发在晚风中凌乱飞舞。阿莱娜和柳隐跑来,见他无恙,才松了口气。
"将军,"柳隐指着远处魏营方向,"司马昭正在撤军!"
姜维抬头望去,果然看见魏营中火把移动,显然是在撤退。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司马昭绝不会就此罢休。
"传令下去,"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然坚定,"清理战场,加固城防。告诉弟兄们,守住阳平关,就是守住蜀汉的大门。只要我们还在,汉魂就不会灭!"
夜色渐浓,阳平关的城楼上重新升起了蜀汉的旗帜。姜维站在关楼之巅,望着北方的夜空,仿佛看见诸葛亮的身影在星光中若隐若现。他握紧手中的武侯剑,铁制义肢在寒风中发出轻微的颤响。
他知道,更艰苦的战斗还在后面。司马昭退回关中,必定会卷土重来。而蜀汉内部,后主刘禅是否还能信任他,朝中是否还有奸臣作祟,这一切都是未知之数。
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是姜维,是诸葛亮亲传的弟子,是蜀汉最后的屏障。只要一息尚存,他就会像阳平关一样,牢牢矗立在秦岭之巅,守护着身后的万里河山。
寒风吹过,吹动他鬓角的白发,也吹动了关楼上猎猎作响的汉旗。姜维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血腥和硝烟的味道。他抬头望向满天繁星,仿佛看到了丞相那充满期望的眼神。
"丞相,"他在心中默念,"维不负所托,定当死守此关,直至最后一滴血。"
阳平关的夜晚,寂静而寒冷。但在这寂静之下,却蕴藏着一股不屈的意志,如同深埋地下的火种,等待着再次燎原的那一天。
而姜维,就是这火种最坚定的守护者。他知道,通往成都的道路还很长,而他的使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