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第249章 248主打的就是一个人文关怀
是陈雨盛给钱的话可能到了郁鸿波的上一层就能决定下来,反正钱款数量也不是很多。
但这次从程序上来说是涉及到集团直接给怀西当地电厂的职工给钱,这才传达到了总裁办,接着给了林哲过目。
对于林哲来说,这种事儿一天再多出个几件来都无所谓,反正自己差不多了解后就能给出决定。
这次从张雨靓嘴巴里了解完之后林哲也是给出了决定。
既然人家当地老板愿意配合哲通电力“无条件”出让市场,那唯一的要求也可以满足他,至于两个人平均下来一个月工资两千块,一个人六千块的这个赔偿金确实不是什么事儿。
林哲觉得可以多给一点,就一人一万块,对自己来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一笔支出,但对于那两个怀西电厂的职工来说应该就是可以让他们生活得到一点改变的数字了。
至少多出一点钱来,那他们在重新找活儿干的时候底气也可以足一点,可以支撑的久一点。
……
听林总决定好之后张雨靓也是记录了下来,接着准备转身就走通知下去。
但就在张雨靓打算出门的时候林哲又叫住了她。
“这样吧,你安排下去,那两个叫什么怀……怀西电厂的员工是吧?应该学历什么的挺低的,看看他们的学习能力,考察面试一下,如果说的过去的话放低要求然后培训一下,看看他们有没有入职咱们在当地‘供电站’的意愿。”
在林哲看来,如果他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一点,甚至有电工证哪怕是初级的,但只要稍加培训过后,留在当地哲通电力的“供电站”里工作也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自己明白。
当然,如果两个人的能力支撑不了他们干稍微有技术要求的工作,那也不可能强求。
……
现在集团在西北地区的“海岛供电”模式需要一个个“供电站”,这更具当地的大小自然也是需要人员维护和处理的。
像是马鞍岛那种只有几百人的小岛,那是没有必要留下工作人员待命的。
只需要日常隔一段时间维护就好,出现问题也是当地人拨打电话通知集团的维护人员前往处理。
但是大一点的地方,比如怀西这种,这种规模在当地建电厂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建一个相对来说大一点的“供电站”。
但随着功率增大,每隔一段时间安排人员维护也变成了每天都得有人维护。
另外当地的一些检修问题也可以交给“供电站”的工作人员去负责,这些工作人员自然最好是本地人,因为他们的工作地点也会锁定在本地。
于是集团就多了很多这样的岗位,比如榆钱树乡,那一个人口几千多的乡里配备了一个“供电站”,是集团出资修建的。
除此以外还有在当地招了一个专门的维护人员,平日里负责检修维护工作,另外在当地用户供电出问题的时候简单的可以直接过去搞定。
平林镇上也是,也是“供电站”招了一个当地人。
不过因为他们的工作量小,而且相对于其他员工来说不同,所以虽然是哲通电力的旗下员工,但工资低了一些,没有比那些正儿八经的高。
怀西县林哲也想的很清楚,虽然是个“县城”,但人口基数就几万人摆在那里,其实算是“大镇子”,所以这次才会在西北地区首批供电建设的名单里面。
当地肯定也得招聘“供电站”员工的,而且其他乡镇一个乡一个“供电站”一名员工的配置肯定不行。
最起码得要一个电力班组,因为怀西县上的“供电站”大一点,直接联通下辖几个镇子的供电,这样为集团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满足合理规划。
反正缺人,他们俩自己愿意的情况下可以稍微放低集团的入职需求,招聘他们进来为本地电厂工作。
当然,要是不愿意林哲也绝对不会吝啬,痛痛快快的给一万块的安置费了事。
……
当天下午,郁鸿波这里就得到了总裁办工作人员的亲自回复,转达了一下林哲对这事儿的批示。
挂掉电话后郁鸿波也是兴奋的对着空气挥舞了一下自己的拳头。
和自己想的一样,集团对这种和人相关的事儿上没的说,自己下午刚上班的那个时间点报上去的,在下午下班之前总裁办的人亲自打电话通知自己。
别的不说,就这效率放在任何一个员工数量规模超过一万的大集团里面都是非常快速的。
既然总裁办的人都说了,那郁鸿波这边也是拿出手机兴奋的给陈雨盛去了一个电话。
“陈总您好,我是哲通电力的郁鸿波,问一下您现在还在厂里吗?方便的话我过来和您谈谈中午说的事儿。”
……
五分钟后,郁鸿波再次来到了怀西县这个破旧的小电厂。
“您好您好,没想到这么快就出结果了。”
说着陈雨盛把郁鸿波给迎了过去,他现在心里还是略微有一点小忐忑的,在他看来如果这事儿达成不了的话还真挺难办的。
最好的结果自然就是哲通电力集团愿意把这钱给出了,给自己厂里这两个老伙计给出一点补偿。
退一步如果说人家不愿意给出三个月工资的补偿,哪怕两个月甚至一个月工资都行,这样自己也可以给一点。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