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业果的道理,善业成就可乐果报,罪业成就不可乐果报,这样的名言您要建立起来,有所破斥,有所安立。您如果一股脑把所有的名言都消灭掉,那您可能会落入偏空涅槃,因为您要发菩提心,要广度众生,广设方便,这都是需要名言智慧的,所以它所破的是我们个人情感所安立的名言,但是这些诸佛菩萨这些圣贤所留下的这些名言,我们要建立起来。
所以经典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障碍是来自自己的妄想名言。诸佛正徧知海,也是由众生的心想生。是故知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您看,您要忆念弥陀,您还得要靠名言,否则您不能对弥陀生起皈依的心。所以,它破除的是您情感性的名言,但是您这些圣人的教诲,这些名言还是要建立起来,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个地方我再说明一下,唯识的观法破名言,跟外道的无想定是不一样。外道的无想定是什么都不想,它是一个对境界的逃避,就是什么都不想,但是境界是怎么回事?他不知道,他没有智慧。当然我们在观的时候,我们是知道这一切法是因缘生法,我不要动我的情感,他这当中有观的成份,他是由观而调伏名言。这个外道是完全是无想,那是与痴相应,那这样的名言的消灭只是缘缺不生,禅定失掉以后,名言还生起,他没有对治力。那佛法的这个名言的消灭是观,他有对治力,所以这个地方是不一样,我们应该拣别跟外道的无想差别。好,我们再看第三段的问答释疑:
(三)问答释疑
问曰:若必证见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则初心修观,即应便观真如,何故《大乘止观》乃令先观徧计,次观依他,后观圆成耶?
这是蕅益大师在提出一个问答。在讲到唯心观法以后,蕅祖在《成唯识论》提出一个问答说:说修观的次第,它是先破徧计执,证得二空真如理,证得圆成实性,然后再了达依他起性。我们初心修观就直接观真如就好了,为什么要先破徧计执呢?然后再观依他起,再观圆成实?这个地方看蕅益大师的回答,说为什么要先破徧计执?直接地承担圆成实性就好了,是这个意思。
答曰:
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观真如,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者,以为真如,便成徧计执。此情最不可救,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识之相分。
如果我们今天在修唯心识观的时候,不破我们自己情感性的名言,就直接承担一切法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真理,您会因为您的情感,捏造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的真如,您自己捏造出来。而这个真如跟佛陀所说的真如是不一样,是您自己捏造出来,叫徧计执。这个情执是最可怕,因为您不达诸法是当体无性而安立了空,而堕入了二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意识之相分。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这个在所有这个修观当中,我们讲判教,所有的圆教的法门,圆顿的法门,都是要您直下承担。您不管是密宗的本尊相应,您这个观察观世音菩萨作本尊,您要肯定,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情理无别。你要相信您这一念心就是观世音菩萨,把它肯定下来。或者您念阿弥陀佛,您相信您这一念心就是弥陀的功德的全部。您这一念心本自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也不可思议,能念所念,两个感应道交。在所有圆教观法当中都是直下承担的,但是这个权教法门,不管中观、唯识都是先破执。
这个破执是非常重要,就是说,假设我们没有经过中观跟唯识的这个破执的基础,您直接就承担,这当中会有个严重的问题。
在禅师的语录当中,说有一个禅师,他去亲近一个善知识。这个禅师读过《楞严经》,他问善知识说,《楞严经》讲常住真心,到了坏劫的时候,大火都烧起来,把大地都烧坏了,这个常住真心坏了没有?这个善知识是说:“坏”。这个禅师不服气,说《楞严经》佛明明说常住真心是不可破坏,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为什么您说坏呢?
这个善知识说:“我说坏,不是佛陀说的常住真心会坏,我说您心中的常住真心会坏掉。因为佛陀说的常住真心那是一个道理,那是一个存在宇宙间无形无相的道理,但是您在读这个文字的时候,您心中捏出一个影像,那是一个有为法。那您这个影像是一个有为法,这个道理变成影像以后,那是您心中的徧计执,那是您自己捏造出一个常住真心的影像,这个影像当然会坏。那是您妄想捏造出来,当然会坏。”
就是说,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意识的相分。就是说,您观察空理,您应该是了解,一切法当体无性这个真理,是观这个真理,但是您在这个真理当中,您在您的第六意识当中,捏造一个相分的影像,这个是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的东西出来,而这个正是徧计执。
所以为什么在所有历代祖师当中,智者大师也好,蕅益大师也好,警告所有修行人,您要修圆顿的观法,您一定有前法作基础,因为您一开始就肯定,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当然,给您很大的信心,但是您在肯定的当下,也把您无量的情执也肯定下去,那这个是一个大我慢,您一定是先破执,一开始在修行的时候,“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就是说,您一开始就大死一番,您动了任何名言都是错的。慢慢慢慢您的情感调和、平和下来,心平气和了,您完全是随顺于道理在运作,克己復礼了,这个时候您再告诉您,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个时候,在您理性的寂静心当中,您去承担您这念明了心有佛性,这个就没有过患,所以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今天对圆成实性产生执着,这个当中有两个问题,第一个:
假使一切时中,空境现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拨万行,一祇可生无色天中。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
如果您今天心中读了佛陀的圣教量,您把一个道理,把它捏造一个影像,一个空境现前,当然这个影像就是心中有所得,但是您又能够深信业果,不破戒律,不拨万行,那您这样子到无色天去了。因为您经常以空为所缘境,而这个空是一个有为诸法,不是佛陀说的无为理性,您刚好是跟外道修行是一样,外道就是以虚空为所缘境,一个有为法,一天到晚观虚空,就把色法给消灭掉,到无色界天去。如果您更严重,因见此空故,而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地狱。如果您以空来障碍这个业果,破戒破见,那就到阿鼻地狱去了。所以我们再看结论: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皆令众生,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既知无实,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