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性;既悟实性,方能从体起用。

  ——《观心法要》——

  所以在整个大乘法门当中,刚开始都是要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就是所有的法门都要先破您的自性执,从自性执破了以后,才知道依他如幻,悟得圆成实性。从徧计本空,依他如幻当中,知道圆成实性,从圆成实性的道理当中,才依体起用,广泛地分别诸法的差别,这样子才不会有过失。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那么这个是讲到三性的差别。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念的心识有三种体性,有依他起性、徧计所执性、跟圆成实性。我们大部份的时间都是在徧计所执性。所以在唯识的观法,就是您要假藉任何的方便,或者用念佛的因缘,持咒的因缘,来破除您心中的这个名言分别。就是说,从唯识的角度,您的名言分别,就带动您个人的情感,无明。您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然后来安立这一切的境界。而这个无明的本身是生死的根本,所以我们要破分别的无明,您就是破他的名言,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他不能生起名言,他这个无明就不能活动,您就开始对治他,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兼带一下。这个空观,在大乘的空观,主要有两个系列,一个是中观,一个是唯识的空观。中观在观一切法空,他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观法也是很厉害,一切因缘所生法,不管杂染法、清净法,都是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但是唯识的空观不是这个意思,《唯识学》说空,说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依他起是不空,《唯识学》修空观是这样修,他无分别之相可说。

  这个空观的空法,空的很彻底,但是如果您弄得不好,很可能落入偏空。所以中观的学者学净土的人非常的少,我看非常少。因为您经常地去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生死的杂染法是毕竟空,佛菩萨的清净的功德也毕竟空,谁还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呢?当然这个道理是对,但是对于这种清净的妙有,跟这个杂染法似乎没有一种对比的把它强调出来。

  但是《唯识学》就是修这个空,我个人觉得比较好一点,比较保险,说是徧计本空,依他如幻。就是说,徧计本空它在修空观的时候是说,它不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不讲彻底,它说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它是这样子讲。您心中名言安立一切法是毕竟空,但是业力所变现的依他起是如梦如幻,表示它有假名假相假用,到极乐世界,有好梦者也,醒梦者也,有如梦如幻的功德庄严。这个三界的众生有如梦如幻的惑业苦。所以《唯识学》修空观的时候,它在同时也强调了业果丝毫不爽,它只是破除您心中的名言。

  这两个观法大家也可以体验一下,把它分别一下,一个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个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诸位有空,可以把这两个法在心中多思惟几次,看看您这两个产生的感觉会不一样,那您这样感觉不同,您知道这个教法的安立有它的一个特色,为什么中观这个般若时,它是在一种很强烈的药,它是破小乘的法执。唯识的观法它是有所破、有所建立,您会看出这个法的味道不一样。

  为什么要判教就在这个地方,它每一个法味,您吃下去,您的感觉会不一样,当然它所引导您在增上的角度也会有所不一样。就是,您吃不同的药,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两个大家可以体验一下。

  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