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郑秀珍和吕客的会面


  “好个釜底抽薪!” 萧宗真死死攥住龙纹扶手,指节泛白,“竟要拿我东齐根基去换他所谓的‘平衡之术’!” 帐外夜风呼啸,似有万千冤魂在哀嚎。他深吸几口气,待心绪稍平,方又开口:“以叔之见,如今该当如何?”

  萧天佐望着萧宗真青筋暴起的手背,枯瘦如柴的手指缓缓抚过案上未干的水渍,声音低沉如洪钟:“陛下,吕客虽心怀鬼胎,可他终究是衍天宗嫡传弟子,深谙天机推演之道。” 他顿了顿,拂尘重重扫过地图上东齐疆域,“他欲借战事耗启,实则也能暂缓我军覆灭之危。战场上瞬息万变,若无他这般深谙韬略之人,我军恐难与启军抗衡。”

  “那便是说,朕还得将身家性命托付于这心怀不轨之徒?” 萧宗真冷笑一声,眼中满是讥讽。

  “非也。” 萧天佐目光如炬,直视着萧宗真,“陛下只需记住,战场之事可听其言,依计而行;朝堂政务、民生大事,万不可让其插手。如此,既能借他的才能抵御外敌,又可保我东齐根基不失。” 说罢,他微微躬身,静待萧宗真决断。

  萧宗真指节在龙纹扶手上敲出顿挫的声响,强压着怒火,眼底血丝密布:“天佐叔,如今大军困于渭水,粮草将尽,吕客的谋划又暗藏祸心,到底该如何破局?”

  萧天佐忽然抚须轻笑,眼中泛起几分追忆之色:“陛下可知道‘鸡肋’的故事?昔年曹孟德进退两难时,以‘鸡肋’传令,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他的拂尘扫过地图上太原城的标记,“如今我军困守此处,进难克敌,退又心有不甘,可不就如鸡肋?我军虽兵力占优,然启军据城死守,又有地利,强攻太原城,不过徒增伤亡。”

  萧宗真猛地起身,锦袍扫落案上的兵符,在寂静的帐中发出刺耳声响:“真的要回太原?数月征战,折损数万将士,难道所有的努力不都白费了吗?” 他望着帐外摇曳的军旗,声音里满是不甘与挣扎。

  萧天佐叹息一声,苍老的面容上满是忧虑:“会有今日之败,不正是因陛下急于求成?既未摸清启军虚实,又未稳固军心,贸然出击才致此局。如今退回太原,正好利用这段时间重整军备、安抚民心,此乃卧薪尝胆之举。”

  帐内陷入长久的沉默,萧宗真背着手来回踱步,靴底踏在青砖上的声音一下比一下沉重。许久,他才艰难道:“这……”

  萧天佐望着这位陷入困局的帝王,心中满是无奈,暗暗叹了口气,抱拳行礼后便静静伫立,不再多言,只留帐中烛火明明灭灭,映着君臣二人同样凝重的身影。

  暮色似浸透血色的丝帛,在天际缓缓铺展。赵新兰倚着满是箭痕的城墙,望着东齐大军远去的身影,如同一道正在愈合却仍渗血的伤口,渐渐消融在荒原尽头。半月来,她像紧绷到极致的琴弦,在深夜核对粮草清单时的焦灼、在军帐中强装镇定的煎熬,此刻都化作酸涩的潮水,漫过她早已疲惫不堪的身心。晚风裹挟着渭水的腥气拂过,带着战场上未散的硝烟,让她想起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冷汗浸透的衣衫贴在背上,指尖被竹简磨出的血痕,刺痛着每一寸神经。

  “新兰姐!当心!” 李星群的声音带着破风而来的急切,有力的臂膀稳稳托住她摇摇欲坠的身躯。赵新兰跌进带着皂角香的怀抱,那味道在充斥着铁锈与血腥的战场上,宛如荒芜沙漠里的一泓清泉,令人忍不住沉溺。甲胄的冰冷硌着她的脸颊,却意外地让她感到安心,仿佛找到了暴风雨中的避风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城墙下,最后一队东齐骑兵扬起的尘雾渐渐消散,露出满目疮痍的战场。断裂的箭矢如同死去的寒鸦,散落在焦黑的土地上;染血的旌旗残破不堪,在风中无力地摇曳,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李星群小心翼翼地将她安置在城垛凹陷处,自己也挨着坐下,金属护膝碰撞发出清响,惊飞了墙头栖息的寒鸦,也打破了短暂的宁静。

  “这些日子... 真是辛苦你了。” 赵新兰的声音轻得像随风飘散的蒲公英,带着劫后余生的感慨。她转头看向身旁的李星群,夕阳的余晖为他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往日冷峻如霜的眉眼,此刻被这暖光融化,变得温柔而缱绻,仿佛换了一个人。

  李星群转过头,目光与她相撞的瞬间,嘴角勾起一抹浅浅的笑意。这笑容如同寒夜中燃起的第一簇火苗,驱散了她眼底的阴霾与疲惫,让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将披风往她身上又拢了拢,动作轻柔得仿佛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指尖掠过她冰凉的手背,留下一丝若有若无的温度。

  夕阳缓缓沉入渭水,暮色如浓稠的墨汁,渐渐将整个战场吞噬。赵新兰望着天边最后一抹残红,思绪万千。曾经以为胜利才是最重要的,可此刻,这劫后余生的安宁,与身旁人的陪伴,竟比任何荣耀都要珍贵。远处传来渭水的浪涛声,与身旁李星群平稳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在这寂静的夜色中,谱写出一曲温柔的歌,抚慰着两颗在战火中疲惫的心 。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